为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 ——九三学社海南省社员科技助农小记

发表时间:2022-02-25 14:54

一夜春雨,吹响了春耕的号角。2月18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龙泉镇新联村泥泞不平的田埂上,九三学社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支社社员唐清杰和镇上农业科技人员、村民聚拢到育苗田边一起查看种苗生长情况,为春耕春播做准备。

眼前种苗一片葱绿,长势喜人。唐清杰小心翼翼地在田里放下机器,仔细观察土壤酸碱度。“PH值是5.85,种苗生长良好。插秧时,每穴5~6根苗,每穴苗与苗的间距不能少于16厘米,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他再三叮嘱。据悉,田地育的是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所选育的富硒香米和富硒红米种苗。去年,两款稻米为当地村民增收将近1万多元,产品供不应求。

“今年,我村统一对村里100亩的稻田和撂荒田进行复耕,准备种香米70亩、红米30亩。”新联村党支部书记庄永优在旁高兴地说道。据他介绍,自从去年尝到种植优质高产的稻米甜头后,村民种田的干劲更足了。村里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实体,充分利用千年灌溉古渠——素有“海南都江堰”之称的岩塘坡、亭塘坡水利工程,引来冷泉滋养 “味美、芳香、营养足”的新联新米。“我相信在好水、好土、科学技术的助力下,新联新米前景一定好更加美好”庄永优充满信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稻米的品质追求越来越高,质优高产的大米价格水涨船高。为促进传统水稻升级换代提质增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一直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在全省推广选育包括香稻、黑糯稻和红米稻的特种稻种子。并多次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村民开展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给予指导。

不误农时,不负春光。九三学社海南农业科学院支社的专家们活跃在广袤的琼崖大地上,指导着当地农民备耕备种。当天,九三学社省农科院支社植保专家赵志祥博士一行,在临高县临城镇头星村南瓜种植基地,手把手教种植户和技术工人防治田间白粉病。“在用药上,建议在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说得详细,听得仔细。来自附近的头星村、抱瑞村的种植户、农民和技术工人纷纷说,科技人员的技术指导比春雨还珍贵。

在屯昌县美兰村,农户陈垂周等村民的秧苗长势浓密。科技人员韩义胜指导说,水稻喜氮,但不宜过多施用,尿素也不能全用,要搭配适量的磷钾肥料……陈垂周拉着韩义胜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一千年前,唐朝宰相韦执谊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被贬黜崖州任“摄郡事”。他带领当地百姓开凿岩石,筑坝蓄水,凿渠灌田,建造了史称“岩塘陂”引水工程。今天,这条水渠仍浇灌着海口、定安、屯昌等地上万亩良田。

站在一千多年的古渠上,清澈的泉水滋润着脚下的沃土,青葱的种苗在春风的抚摸下格外耀眼。

转载自《人民政协报》(2022年02月23日 第 3 版)记者 陈启杰